50 Jahre dipomatische Beziehungen China und Deutschland
中德建交50周年

今年是中国和德国建交50周年。1972年10月11日,中国外交部长姬鹏飞与德国外长谢尔(Scheel)共同在北京正式签署建交协议。为纪念中德建交50周年,本号将推出不同视角的系列故事,来回顾中德50年来的友谊。

中德故事

2022北京冬奥会二氧化碳制冷滑冰场背后的中德故事

马一太教授,1945年生,工程热物理和节能技术专家,曾任天津大学热能系主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和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所长,2022年北京冬奥会滑冰场馆二氧化碳制冰的课题组负责人。

1、马教授,您曾是中德联合培养的博士,在埃森大学应用热力学与空气调节研究所学习交流过一年。这一晃儿34年过去了。上次来德国是什么时候?最怀念德国的什么?

答:我是198710月到的德国,1988年底回国。我当然最怀念德国大学的学术水平以及对各国留学生的关怀。比如经常组织留学生参观。这次联合培养时间不长,但我认识了德国。我回国后,几乎每两年都要访问德国,我的德国导师施特姆勒(Steimle)教授是埃森大学校长、国际制冷学会科学委员会主席和天津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世纪之交他差不多每年都到中国并到天津大学访问。

2、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德国有哪些优势?

答: 我在1987年到德国埃森大学留学,导师施特姆勒和助手研发了二氧化碳热泵,令我找到人生的方向。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国际制冷学会主席、挪威的罗伦兹恩(Lorentzen)教授就曾大力提倡使用自然工质,认为二氧化碳是“无可取代的制冷剂”。在对二氧化碳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上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1997年他的学生把在欧洲申请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项目拿到美国伊利诺衣大学(UIUC)合作研究,我那年到该大学的空调制冷研究中心(ACRC)做公派访问学者,在中心主任布拉德(Bullard)教授的指导下参与此项目,回国后马上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实验室开展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与热泵循环的研究,并培养了数十名全方位研究这些方面的研究生。2015年开始为中国推动二氧化碳奥运冰场投入大量精力。

一项重大技术进步,不是一个人,一个闪念就能做到,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有人规划,有人设计,有人做产品,有人写论文,有人教书育人,有很多工程师,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我们不能一一列举那些无名英雄。总之,二氧化碳冰场是最好最快的冰,这也是人类制冷技术产业进步,是无数人努力贡献的结果。

有关马教授的详细采访录